污水治理裝備在污廢水處理、黑臭水體消除、生態流域治理及水體污染應急處置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綠色環保產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碧水藍天以及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的物質基石和技術支撐。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力度空前,將生態環境治理與水污染防治提升至國家戰略的新高度,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水處理、水環境治理及水環境監測裝備,有效緩解了長期以來對進口裝備的依賴。至2023年,我國污水治理裝備的年產量已躍升至70萬臺(套)以上,產值更是突破了3500億元大關。然而,國產污水治理裝備仍面臨低端化、同質化嚴重的問題,規?;b備市場滲透率不足20%,且多數產品僅以滿足污廢水達標排放為單一目標,難以兼顧節能降碳、水資源回收再利用及水質安全保障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污水治理裝備領域亟需攻克核心技術難關,提升高端裝備供給能力,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水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及水質安全風險的有效控制。
為規范生產制造企業的經營活動,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制定發布了《環保裝備制造行業(污水治理)規范條件》,對企業規范生產經營、加強研發創新、提高產品質量、規范安全生產及落實社會責任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70家污水治理領域的環保裝備企業入選規范條件企業名單,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樹立了典范。在政策的持續引領下,污水治理裝備行業正逐步構建起良性發展的新格局,不斷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加速實現技術自主可控,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展望未來,隨著信息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深度融合,環保產業與信息產業的全方位結合將推動水行業供應鏈的交互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智慧化、數字化的水處理裝備設計、制造及運維將成為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加強水污染防治技術與裝備的創新,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增強水污染防治與碳排放治理的協調性,促進水處理裝備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文章來源: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